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打通创新药进院 “最后一公里”,促进中国自主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18    阅读次数:859

        2022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上海市政协委员、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也在积极为医药行业的新发展出谋划策。近年来,中国自主创新药上市数量大幅增长,但临床应用依然缓慢,她建议打通创新药进院 “最后一公里”,促进中国自主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政协委员、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

        近年来,在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等顶层政策的引领下,在“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科技专项的推动下,中国自主创新药上市数量大幅增长,成果显著。中国医药创新已跻身于全球医药创新第二梯队的前列。但从更多元的维度看,创新药进医保后大幅降价,而国谈之后,创新药临床应用缓慢,从研发上市到临床应用,亟待打通与患者的“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已成为自主创新药发展的瓶颈。

        具体而言,在医药供给端 ,国家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新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有力地推动了自主创新。2016年至2021年,本土企业1类创新药有64个产品成功上市。在医疗支付端 ,随着2016年国家医保谈判的开启,药物经济学的引入,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的加快,大量创新药在快速入保的同时,药品大幅降价,创新药企业期待以价换量来支持可持续创新。在医疗使用端 ,创新药的研发及医保准入,无疑是为了让患者受益,而就目前的创新药进院情况而言,医院准入模式滞后于药监和医保的改革进程,谈判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后,医疗机构进院率低。由此可见,以医疗卫生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促进中国自主创新药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了中国自主创新药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崔昳昤提到,据中国药促会、米内网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在2016年-2021年医保谈判的495个品种中,共有366个谈成,谈判成功率73.94%,历年谈判价格降幅逾53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2018-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在1420家样本医院中,进院比例约为25%。同时,国谈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协议有效期为三年,而三级医院药事委员会一年或半年召开一次,按照目前的药事会召开频次,再加上医院药品配量数易限制和药占比控费,部分自主创新药可能还没入院,就已不在医保目录中了;失去了以价换量的机会。从中可以看出,就近年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中国自主创新药的高投入、高成长、高价值特性与以与长期以来医保支付、医疗使用的传统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的发展节奏。

为此,崔昳昤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可在相关试点地区实施一体化、阶段性的创新药入院及配备、支付机制综合改革。建议充分发挥上海浦东等相关地区创新药企业集聚、产业优势明显、医疗资源充足、地方医保覆盖能力强等综合优势,结合正在推进的地区性行业立法工作,推行对中国自创新药的一体化、阶段性激励、保护政策。具体建议为:简化流程、分类考核——试点取消创新药入院遴选流程,国家医保目录内的1类创新药直接纳入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在一定的扶持期内,对1类创新药取消药占比、医药总额限制、一品两规等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创新药、仿制药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配备、指导用药——明确国谈之后,一类创新药在医疗机构的配备时限与配备率,将国家对一类创新药的支持落到实处。同时,及时更新和制定创新药临床使用规范,建立符合创新药特点的用药指导体系。单行支付、灵活报销——根据各地区医保的实际承受能力,设定对创新药的单行支付、灵活支付比例,一类创新药即便不能一步到位,实现100%的报销,可相应设定60%、50%的动态、适度报销比例,让创新药的可及性实现精准、有效的覆盖。

第二,加快推进“双通道”政策,扩大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18个省、直辖市发布了各自区域的“双通道”实施细则,纳入的药品以谈判药品为主,但并非所有的医保谈判成功的药品都能纳入目录。在此,建议各地区持续建立目录范围的动态增补机制,及时将进入国家医保的自主创新药品种补充进目录,支持自主创新药尽早造福患者。

第三,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广泛引导和建立商业保险和慈善赠药机制,在各地开展的各类惠民保的基础上,鼓励保险公司牵头建立市场化的商保联盟平台,联合企业提供差异化的健康保险产品,通过“政府补贴+平台运营+个人投保”的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医疗保障服务。

崔昳昤认为,中国要有自己的创新药企,更需要一个可以支持创新的市场体系。“十四五”规划将创新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临床价值为核心,促进创新药的市场化应用、可及性建设,为中国自主创新药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将是我们这一代医药人矢志努力、创新突破的新方向。


  最新!公立医院考核结果公布,基药占比提升,重点监控药品收入下降……

华东医药“猛攻”创新药!15款新药曝光,拿下多款重磅创新药,3大拟集采品种蓄势待发  

© Copyright 2020-2024 港澳台官网    陕ICP备11001653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陝)-非经营性-2021-0056》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

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