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27 阅读次数:1250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简称“中检院”)近年来一直在组织全国药检所做上市药品的评价性抽验工作,2008年至2012年间共涉及84个抗生素品种和制剂,主要包括23个头孢菌素、13个青霉素、12个沙星类、11个大环内脂等。
“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中检院化学药品首席专家、抗生素室主任兼微生物检测室主任胡昌勤介绍,药品评价性抽验是通过对药品市场监督检验情况的分析发现主要质量问题,探讨问题原因,通过提高药品标准,促使企业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确保上市产品的质量。
同时,评价性抽验还在进行探索性研究,包括杂质控制的合理性、口服制剂释放和溶出特性的评价、包装材料和包装对药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制剂处方的合理性评价。
“目前,我国对抗生素杂质谱的控制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对仿制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也已经开始,但基于QbD(质量源于设计)的质量控制理念尚处于萌芽状态。”近日,胡昌勤在抗生素临床、研发、生产、市场全国学术会议上如是说。
陷于被动满足标准
据了解,抗生素质量分析中的常规指标主要包括溶出度、活性成分含量、杂质、装量差异、含量均匀度等。胡昌勤表示,按药典标准检验,除个别年份的个别品种外,我国抗生素产品合格率均在95%以上,基本上没有发现低限投料等问题。个别品种出现的较高不合格率情况,基本与药品的相容性及药品质量标准本身的不完善有关。
而目前共性的质量问题是,部分企业被动地满足药品标准,对药品杂质的认知相对薄弱,忽视对最优生产工艺的追求和药物制剂的研究。对此,中检院教授金少鸿提出,由于药品质量标准存在局限性,对于临床上发生药品不良事件的原因不能仅凭检验结果符不符合该药品质量标准就下结论,还必须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抗生素质量控制的要点在于确保抗生素临床使用安全、保证抗生素临床使用有效,企业必须关注药品的晶型和粒度分布、药品与包装材料的相容性以及药品的稳定性。”
“值得肯定的是,国内大部分企业生产硬件条件已大幅度改善,部分传统抗生素品种的质量明显提高。”胡昌勤如是说。
质控方向在QbD
随着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展开,抗生素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也在进行中。金少鸿提出,首先,需要充分利用临床机构的信息,即通过对国内外同一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后风险评估的回顾性分析,提供准确的临床医学、药学信息,总结、归纳、提出临床不一致的具体表现到底是疗效、ADR、生物等效还是药学方面;其次,科学分析品种,明确再评价品种是真正的仿制还是“貌似”,真正的仿制必须是“四同”——相同API、相同剂型、相同规格和相同给药途径,还要注意区分仿制和“自制”,审定复方制剂处方和大容量含药注射液的合理性。
不少专家认为,强调仿制药品的“一致性”,意味着在研发过程中就必须对药品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进行全面控制。
对于我国抗生素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方向,胡昌勤提出建议:首先是杂质谱控制。抗生素杂质研究的关注点有杂质结构的确证、杂质毒性的评估、制剂中的工艺杂质与降解杂质,以及制剂杂质限度与原料工艺的相关性。“对药品中有关物质的控制在今后一段时期将成为构建技术壁垒的主要手段。”
其次,生产过程控制将是未来药品生产的核心技术。过程分析(PAT)能对原辅料、制剂进行鉴别和确认,解决生产工艺中的问题。“GMP曾经是制约我国制药企业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技术壁垒,PAT技术未来或将成为制药企业国际竞争的另一个技术壁垒。”
此外,包括GMP管理、PAT控制在内的基于QbD的质量控制体系,要求不仅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必须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且在药品批准上市后仍需对其生产过程进行持续的控制和改进,以保证对产品的持续理解与提高。
最后一篇
© Copyright 2020-2024 港澳台官网 陕ICP备11001653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陝)-非经营性-2021-0056》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